iT邦幫忙

2025 iThome 鐵人賽

DAY 19
0
佛心分享-IT 人的工作軟技能

艾佛勒的筆記本:解構綠洲計畫背後的組織智慧系列 第 19

Day 19 第十九章:我們為何而戰?定義團隊的「北極星」

  • 分享至 

  • xImage
  •  

第十九章:我們為何而戰?定義團隊的「北極星」

副標題:《BART - 任務 (Task)》

引子:故事中的場景

在《綠洲計畫》的第二十三章,當團隊的邊界、權威和角色都已各就其位,整個協作機器看起來運轉順暢時,艾佛勒卻將團隊帶到了一個更根本、更具哲學意味的問題面前:「我們在這裡,到底是為了做什麼?

他引導團隊意識到,過去的混亂,不僅源於協作的無序,更源於對「主要任務」的根本性分歧——業務追求簽單,產品追求功能,工程追求穩定,三者互相拉扯。最終,在CTO穆拉提的引領下,團隊將他們所有工作的最高目標,統一到了「贏得並值得客戶的信任」這顆閃亮的「北極星」之上。這個過程,正是對BART模型最後一個,也是最核心的維度——任務 (Task)——的深度校準。

理論溯源:從塔維斯托克到組織的生存理由

「主要任務 (Primary Task)」這個概念,同樣源於英國的塔維斯托克診所及其開創的團體關係學派。學者A.K. Rice 在研究組織時提出,任何一個組織系統,為了能從其所處的環境中持續生存下去,都必須執行一個「主要任務」。

這個「主要任務」,是組織存在的理由,是它與外部世界進行交換(提供產品/服務以換取資源/利潤)的核心活動。一個組織可能同時有很多「次級任務」(Secondary Tasks),但只有當所有這些次級任務,都服務於那個清晰、統一的主要任務時,組織的能量才能被聚焦,其效能才能最大化。

如果一個組織對其主要任務的定義是模糊的、矛盾的,或者團隊成員對其有著不同的理解,那麼組織就會像一艘失去了航向的船,即使每個水手都奮力划槳,也只會在原地打轉,甚至駛向危險的暗礁。這正是「星雲科技」過去所面臨的困境。

理論精解:它到底在說什麼?

在BART模型中,「T - 任務」是所有其他維度的最終歸宿

  • 我們為什麼要劃定邊界?是為了更高效地完成我們的任務

  • 我們為什麼要釐清權威?是為了做出有利於任務達成的決策。

  • 我們為什麼要定義角色?是為了讓每個人都能為共同的任務貢獻自己獨特的力量。

一個好的「主要任務」定義,通常具備以下特點:

  • 唯一性與聚焦性 (Singular & Focused): 它應該是一個單一的、清晰的焦點,而不是一個包含了所有美好願望的「聖誕清單」。它能幫助團隊在面臨取捨時,做出艱難的決定。

  • 外部導向性 (Outward-Looking): 它應該是面向組織外部的,定義了組織為其客戶或所處環境創造的核心價值。它回答的是「我們為誰服務?」,而不僅僅是「我們自己要做什麼?」

  • 激勵性與意義感 (Inspiring & Meaningful): 一個好的主要任務,應該能超越日常的KPI和指標,為團隊成員的工作注入更深層次的「意義感」和「使命感」。它能回答那個終極問題:「我的工作,除了賺錢,還有什麼價值?」

  • 可操作性 (Actionable): 它應該能被清晰地分解為一系列可執行的戰略目標和次級任務,能夠實際地指導團隊的日常決策。

應用解析:書中的安排

在第二十三章中,引導了一場「組織靈魂探尋」的對話。

  1. 從「次級任務」到「主要任務」的提煉: 他沒有一開始就問那個宏大的問題。他先讓團隊成員寫下他們認為的「成功標準」。這些標準(降低Bug率、提升速度等),都是具體的、重要的「次級任務」。然後,他才引導團隊去思考:「所有這些次級任務,都是為了服務於那個唯一的、最頂層的『主要任務』,那它會是什麼?」這個由具體到抽象的提煉過程,非常符合工程師的思維習慣。

  2. CTO的「領導力時刻」: 他巧妙地將「定義主要任務」這個最關鍵的時刻,交給了團隊的正式領導者——CTO穆拉提。這既是對其權威的尊重,也讓這個由領導者親口說出的「主要任務」,具備了更強的感召力和合法性。穆拉提提出的「贏得並值得客戶的信任」,是一個極其高明的定義:

    • 超越了部門利益:無論是銷售、產品還是工程,都能在這個任務下找到自己的貢獻點。

    • 兼顧了短期與長期:「贏得」信任需要開發新功能,「值得」信任則要求保證穩定性,它內在地統一了過去相互矛盾的目標。

    • 充滿了意義感:它將團隊的工作,從單純的技術活動,提升到了與客戶建立「信任契約」的道德高度。

  3. 將「任務」轉化為「指標」——成功指標金字塔: 僅有崇高的任務是不夠的。艾佛勒立刻引導團隊,將這個抽象的主要任務,分解為一個層次分明的「成功指標金字塔」(也可以理解為一個簡化的OKR結構)。這個金字塔,將宏大的「為什麼」,與具體的「做什麼」(OKRs) 和「怎麼做」(日常任務),緊密地連接了起來。它讓每一個基層員工,都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日常工作,是如何為那顆遙遠的「北極星」添磚加瓦的。

實踐指南:你也可以這樣用

即使你不是團隊領導,也可以在小範圍內,就「任務」發起有益的討論。

  • 練習一:「專案的北極星」: 在你參與的下一個專案啟動時,向專案負責人或團隊提一個問題:「如果我們這個專案只能用一句話來定義它的『核心使命』,那會是什麼?這個使命如何幫助我們的最終用戶?」這個問題,常常能引發比討論功能列表更有價值的思考。

  • 練習二:「個人任務」與「團隊任務」的對齊: 拿出一張紙,在左邊寫下你這個季度最重要的三項個人工作任務。在右邊,寫下你理解的、團隊最重要的那個主要任務。然後,畫線將它們連接起來,看看你的個人工作,在多大程度上,是在直接或間接地支持團隊的主要任務。如果發現很難連起來,這可能是一個需要你和你的主管進行對話的信號。

延伸思考

  • 思考題: 你認為,你所在的團隊,其不成文的、實際在運作的「主要任務」是什麼?這個任務,與公司官方宣稱的使命或願景,是否一致?如果不一致,這種差異給團隊帶來了哪些困擾?

上一篇
Day 18 第十八章:你的角色不只是職稱:擴展影響力的關鍵
下一篇
Day 20 第二十章:向浪費宣戰:為你的工作流程「減肥」
系列文
艾佛勒的筆記本:解構綠洲計畫背後的組織智慧21
圖片
  熱門推薦
圖片
{{ item.channelVendor }} | {{ item.webinarstarted }} |
{{ formatDate(item.duration) }}
直播中

尚未有邦友留言

立即登入留言